分析 | 中国航空运输业所面临的重大议题+ 查看更多
分析 | 中国航空运输业所面临的重大议题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18-09-04 15:00
主讲人:雷铮教授
国际航空研究院院长、创始人。目前任教于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并担任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航空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此前曾经任教于英国萨里大学航空研究中心、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航空运输系。
除了在学术界享有声誉外,雷铮教授常年受邀为航空公司、机场、民航局、民航国际组织等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授课,开展咨询项目。
本次演讲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
当前中国民航市场的重要政策有哪些?
- 消费者行为趋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如何影响中国民航市场及其未来走势?
- 相关政策如何影响中国主要航司、机场的发展战略?
第一部分:中国民航市场关键政策

以下几方面政策,对于当今的中国民航市场发展影响巨大:
-市场准入
2004年到2016年间,新航空公司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层出,近年来,市场准入逐渐收紧,自2016年底“96号文”发布以来,至今仅有一家新航空公司被批准成立。
-航线准入
2018年8月,中国民航局发布关于航线准入规则的征求意见稿,对于核准航线的准入,进一步强调了“五率”,即五个方面的达标要求和分值排名,包括:安全、准点率、服务水平、航班执行率、民航发展基金缴纳率。
-准点率
准点率问题是近年来中国民航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小研友情提示:IAR专家团队于今年编制了一份准点率研究报告,其中对于中国大陆地区航班准点率表现、延误波及效应、延误成本等做了详细分析,报告精华后续将在公众号进行连载),民航局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源以提升准点率,成效显著。根据目前的政策,准点率表现不佳的航司及机场均被限制了时刻、航权、运力等资源。
-时刻配置
时刻资源的稀缺性在中国民航“控总量、调结构”的大环境下愈发凸显。2018年之前,时刻配置更像一个“黑匣子”,今年1月,局方出台了时刻资源量化配置规则,将其向更加透明的方向推动。
-航权配置
随着中国航空公司实力的增强,中国近年来与众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更加开放的双边运输协定,在航权分配上,也制定了更加透明的量化配置规则。
-飞机引进(3+X, 5+X, 7+X)
“十三五”期间,民航局在继续执行飞机引进总量规划的同时,进一步限制不同规模航空公司每年的飞机引进数量,以确保航空公司规模的稳健扩张,并设置了与指标评估排名挂钩的额外飞机引进额度的规则。
-运价管制逐渐放开
中国民航局近年来持续开展逐步放开运价管制的尝试。自2016年以来,已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价航线范围,800公里以下航线、800公里以上与高铁动车组列车形成竞争航线旅客运输票价交由航空公司自主制定; 国内航空旅客运输票价亦实行动态调整。
-机场收费改革
按照“成本回收、公开透明、非歧视性、用户协商”的原则,中国民航加快推进民用机场收费改革,扩大实行市场调节价的非航空性业务重要收费项目范围。预计到2020年,非航空性业务收费均由市场决定。
第二部分:消费者趋势、经济发展及政府政策如何影响中国民航市场及其未来走势

中国GDP总量多年来保持高速增长,举世瞩目,近年来增长速率略微减缓,进入稳定增长的新常态,2017年GDP增长率为6.9%。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出境游持续增长,从原先增长主要集中在短途出境市场,到近年来,前往欧洲和北美的远程出境市场也出现井喷。

讨论中国民航业,就绕不开中国运输市场中独特的角色——高铁。根据2018年年中数据,中国的高铁建设总长度已达到17000英里,占世界高铁总长的2/3。连接中国主要城市的密集的高铁网络对国内短途航线带来巨大冲击,这也是中国航空公司纷纷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中国与亚洲、欧洲乃至全球所有认同“合作共赢”的国家与地区间的互联互通。陆路通过中亚、土耳其,海路则通过印度洋、非洲连接中欧。从中央到地方均投入了大量资源以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其中航空互联便是支持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这一政策对于中国航空公司的国际开航决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相关政策如何影响中国主要航司、机场的发展战略——以中欧市场为例









而与此同时,中国航司执飞的航线数量几乎翻倍。国航依旧稳居第一,海航的增长速度相当惊人,东航和南航的增长也十分亮眼。

如果我们以集团角度来统计,海航集团利用多品牌战略,旗下的各航空公司加总,运营的中欧航线数量将达到24条。

但另一方面,尽管欧洲航司的航线总数较少,但是他们在主要航线上依然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可以看到,2018年7月,客运量排名前10的中欧航线中,有6条航线上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位置由欧洲航司占据。
前10大航线及市场份额最大承运人分别是:
(1)Beijing-Moscow, Aeroflot;
(2)Shanghai-Paris, Air France;
(3)Shanghai- Frankfurt, Lufthansa;
(4)Beijing-Paris, Air France;
(5)Shanghai-Moscow, Aeroflot;
(6)Beijing-Heathrow, AIr China;
(7)Beijing-Frankfurt, Air China;
(8)Shanghai-Hearthrow, China Eastern;
(9)Beijing-Munich, Lufthansa;
(10)Beijing-Amsterdam, China Southern

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当前中欧市场上体量最小的10条航线,则几乎都是由中国航空公司承运的。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中国航空公司更愿意承担风险,但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来自地方政府以及目的地机场的支持对于这些航线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

市场的剧烈变化对机场也造成了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市场集中度的降低。10年前,中欧市场上前十大机场承担的旅客吞吐量占总量的90%,而现在则降低到了75%。



这张表格显示的是在中欧市场主要机场在中转旅客市场的份额。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三大枢纽排名迅速上升;北京在2007年仅有不到10万名中转旅客,2016年成为排名第一的中转机场;上海与广州的中转旅客量也有显著的增长,然而总和仅为北京的一半。
其次,欧洲传统枢纽的重要性迅速下降:法兰克福和慕尼黑在10年间,中转旅客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排名第二的巴黎戴高乐机场仅持平。其它几家像希斯罗、维也纳、哥本哈根、米兰机场等均被挤出了前15名。欧洲方面也有增长的,最为迅速的是莫斯科从6.8万到26万,阿姆斯特丹也稳步从15万增加到22万,赫尔辛基也略有增长。
总体来说,欧洲枢纽在中转市场上发挥的作用逐渐削弱,而旅客主要由中东地区中转。2007年,迪拜与伊斯坦布尔承担总中转旅客中的5%,2016年即增加到18%。

旅客来源的角度看,中国旅客占比较大,市场的重心逐渐向中国偏移。

平均票价的情况如图所示,欧洲三大航司平均票价水平最高(深蓝色线),而中国三大航司(橘红色线)和海航(浅蓝色线)的平均票价长年保持在市场平均票价以下(绿色虚线)。
总结
中国航空市场在过去十年间增长迅猛;
- 理解中国市场的前提是充分了解中国民航市场独有的关键政策;
- 消费者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对中国航空公司的竞争策略及民航市场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欢迎关注国际航空研究院,最新鲜的航空资讯、最深度的航空研究将在这里为你呈现!
了解更多: http://www.instituteforaviation.org
分享到:
推荐精彩博文